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

| 暂存书架(0) | 登录

MARC状态:审校 文献类型:中文图书 浏览次数:16

题名/责任者:
最后的乌托邦:历史中的人权/(美) 塞缪尔·莫恩著 汪少卿, 陶力行译
出版发行项:
北京:商务印书馆,2016.6
ISBN及定价:
978-7-100-12076-0/CNY52.00
载体形态项:
351页;23cm
统一题名:
Last utopia : human rights in history
其它题名:
历史中的人权
个人责任者:
莫恩 (Moyn, Samuel)
个人次要责任者:
汪少卿
个人次要责任者:
陶力行
学科主题:
人权-思想史-研究-世界
中图法分类号:
D909.1
版本附注:
中译本根据哈佛大学出版社贝尔纳普分社2010年版译出
书目附注:
有书目和索引
提要文摘附注:
今天, 象征着某种国际正义的“人权”正为无数理想主义者们所青睐。它为我们带来了一幅更美好的人道主义社会的图景。尽管人权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植根于历史与文化深处的普适价值, 塞缪尔·莫恩却指出, 这一激发了诸多社会运动的理念是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逐渐为人熟知的。在《最后的乌托邦》这部颇具开创性的作品中, 莫恩试图阐明人权观念如何登上历史舞台这一问题, 并对人权在今天所面临的困境和不确定的未来做出了有益的追问。对一些人来说, 人权的理念必需追溯西方文明的源头, 或至少是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, 抑或二战后问世的《世界人权宣言》。然而, 在重新审视了充满戏剧色彩的人类道德史之后, 《最后的乌托邦》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: 人权是在1968年之后才开始作为正义的诉求对民众产生影响的。无论是在东欧还是西欧, 北美抑或拉美, 作为某种社会行动主义与政治辞令的人权, 在短短几年内便穿过联合国的走廊来到了世界的最前沿。莫恩认为, 正是在早期政治乌托邦的幻灭之后, 人权才得以实现其当下的成就。当国际法逐渐代替人民斗争和流血冲突之时, 个体权利的道德观也将取代政治幻想。
使用对象附注:
大众
全部MARC细节信息>>
索书号 条码号 年卷期 馆藏地 书刊状态 还书位置
D909.1/9 00709823   书库 (图书定位请点击这里)    可借 书库
D909.1/9 00709824   书库 (图书定位请点击这里)    可借 书库
显示全部馆藏信息
借阅趋势

同名作者的其他著作(点击查看)
用户名:
密码:
验证码:
请输入下面显示的内容
  证件号 条码号 Email
 
姓名:
手机号:
送 书 地:
收藏到: 管理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