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

| 暂存书架(0) | 登录

MARC状态:审校 文献类型:中文图书 浏览次数:30

题名/责任者:
图像的来世:关于“病夫”刻板印象的中西传译/(美) 韩瑞著 栾志超译
版本说明:
影印本
出版发行项:
北京: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,2020.8
ISBN及定价:
978-7-108-06882-8/CNY56.00
载体形态项:
285页, [8] 页图版:图 (部分彩图);23cm
统一题名:
Afterlife of images
其它题名:
关于“病夫”刻板印象的中西传译
个人责任者:
韩瑞 (Heintich, Ari Larissa)
个人次要责任者:
栾志超
学科主题:
文化史-研究-中国-19-20世纪
中图法分类号:
K203
相关题名附注:
英文题名原文取自版权页
责任者附注:
韩瑞 (Ari Larissa Heintich),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国文学与传媒学教授。栾志超, 长期从事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研究、写作、翻译和出版工作。
书目附注:
有书目 (第249-269页) 和索引
提要文摘附注:
这本书源于作者试图去理解这样一个问题, 即在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, 某些有关中国文化及身份的、事实上绝对错误的刻板印象 (比如认为中国人是“东亚病夫”) 是如何以及何以能够在美国及欧洲大行其道的。本书揭示出, 种族论的偏见所导致的行为表现, 以及以政治为驱动的或出于机会主义的对文化的错误读解, 事实上是有其复杂历史根源的。循此思路, 作者以具体案例为抓手, 使用文学研究、医疗史、科技史和图像研究等学科的理论资源和方法论工具, 分析了从18世纪中后期 (清乾隆时期) 到20世纪初 (鲁迅留学日本时期), 西方对中国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、错误的、含有文明和种族歧视意味的刻板印象, 是如何经不同群体之手 (传教士、文人、画家、医生), 逐渐发生发展起来, 并在中西之间往复读解流转的。
使用对象附注:
文化史研究人员
全部MARC细节信息>>
索书号 条码号 年卷期 馆藏地 书刊状态 还书位置
K203/156 00553189   密集书库 (图书定位请点击这里)    可借 密集书库
K203/156 00553188   书库 (图书定位请点击这里)    可借 书库
K203/156 A00179998   书库 (图书定位请点击这里)    借出-应还日期: 书库
显示全部馆藏信息
借阅趋势

同名作者的其他著作(点击查看)
用户名:
密码:
验证码:
请输入下面显示的内容
  证件号 条码号 Email
 
姓名:
手机号:
送 书 地:
收藏到: 管理书架